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进展讨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进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进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进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调进展 从产业演变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进展的动态的协调进展关系。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制造业的进展,都离不开彼此的互动协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进展将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并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进展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为消费者制造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理论和实践表明,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不仅要依靠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进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突破制造业进展的瓶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 1990 年亿元上升到 2025 年亿元,增长倍。2025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为 39%;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0 年的%增加到 2025 年的%;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的进展也极大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社会经济进展。但从总体看,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在参加国际分工时,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装配等环节,或是一些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对环境污染较重的产品生产,因而所能实现的增加值和利润极其微薄。 近几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长足进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量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 1990 年的亿元增长到 2025 年的亿元;从内部结构看,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进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业产值规模小、内部结构不优化,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份额相对较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