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中的制造性因素 教材是指老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说,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老师应制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材的制造性使用贵在挖掘教材中的制造性因素,以培育学生的制造意识和制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比较多,为了在教学中全面地落实新理念,老师在内容上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在形式上五彩缤纷地“精心包装”,课堂上出现了内容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的现象。这种教学,缺少制造的话题,挤占了学生的制造时间。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老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教材的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聚焦、放大、凸现所“为”的地方,显示出教材处理的制造性。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制造灵感。灵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潜意识活动,一般指突如其来的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或是突然闪现的解决问题的制造性设想。阅读教学中的灵感。主要指积极思维中的学生在对知识信息的忧心组合后而产生的新领悟、新看法。灵感常常出现在激情涌动中,因此,激发阅读的高涨情绪,是促进学生产生灵感的先决条件。 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沟通过程,又是老师、教材、学生间情感沟通的过程。老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产生制造的灵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在《语文与流泪》一文中指出:“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神奇的世界语文课应该成为孩子们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的钥匙。我感到忧虑内地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不会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笑与哭。为了生活的感受,我们需要漂亮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当语文课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泪的时候,那语文课就成功了。”语文教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 二、提出制造性的语文问题。制造源于问题。问题是教育之源,是思维之核,是教学之资。没有问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