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指导】 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衔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 年,或 303—361 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 41 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文本解读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再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间,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土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1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