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塘 月 色【学习目标】1.学会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的阅读方法2、学习散文阅读方法,通过把握情感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主旨。3、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重难点】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学习方法】1、通过听录音、默读,读文入境。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3、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时数】两课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课文背景: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一、了解作者,填写答案。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 、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本文是一篇 (写作手法)的散文。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读课文,正音正字。(1)识记字音字形。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2)结合课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