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节所讲的原文,便是全部《中庸》的总纲,也就是子思承继传统儒家孔门学养心法的心印。等于曾子所著的古本《大学》原文,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大学》全文的大纲要。那么《中庸》第一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和“性”两个字的名词,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中庸》所据的根源,是由《周易》坤卦的〈文言〉,以及〈系传〉等的内涵而来,希望大家首先便要反复注意。现在我们只要采用一个最老实、最笨、也最聪明的读书方法,便是“以经注经”,乃至“以史证经”的方法,便可自能融会贯通其意了。例如有关本文的天和性字,你只要把《中庸》全书的结尾,他所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两句,便可知道他在这里所提出之天,既非物理世界天体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玄天上帝之天。《中庸》首先所说的天,是代表心物一元形而上的义理之天。那么有关于性字呢?它是指的天性、人性、物性,或是明心见性的性,以及世俗通用所认为的性欲之性呢?答案也很简单。《中庸》在这里所指的性,是天人之际,心物一元,人生生命本有的自性。你只要详读《中庸》原文,便有子思自注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及“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就可完全明白他在《中庸》首节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所以他用典雅浓缩的言文,只需简单明了五个字“天命之谓性”,就可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第二句,“率性之谓道”,就比较难办了。我们大家从两、三千年来,就惯用一个词儿,叫作率性这样做,率性那样做,或率性不干了,或率性干到底等等,这些都和《中庸》所说的率性相关。因为率性一词,已经变为两、三千年来传统习惯用的口头语。其实率性这一个名词,是指从本有的天性、人性所起动作用的初心一念,如果勉强引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念来说,就是直觉或直观。但照“直觉”、“直观”的实质心理状态来说,那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