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各种教育观念都要发生改变,比如教材观,学生观,考试观,评价观,这是一个系统的改革,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修修补补,作为素质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育,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学生看做是被教育的对象,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简单的死记硬背他们需要鲜活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式,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材来看,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包括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前后联系,教材的层次性,其次,要活学活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 例如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我们可以调整教材结构,先讲市场调节及其优点,再讲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因为有局限性,再导入市场秩序的有关内容,这样更符合逻辑性,理解起来更简单。第三,要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究,包括查资料,上网,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现在的教学太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一件事往往有多种可能性,我们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很可怕的。第四,要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后的教材可以多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来自己提出答案,甚至自己提出问题,而不要总是教师来问,学生来答,答案又是唯一的,当然,这牵扯到高考制度的配套改革,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因为作为教师看到学生很努力,但就因为没有背过标准答案而不得分,挺难过的。以上拙见,不见的准确,请各位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