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标准的传承与创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针对于此,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四有”思想,在过去 20 多年中,为培育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仍然适合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且直接有助于全面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改进创新的重要任务。 一、“四有”: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基础上,逐步深化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1982 年 7 月,面对当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错综复杂的局面,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其后,“四有”思想相继明确写人了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之中,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此理论积累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邓小平思想道德教育观逐步成型并日益深入人心。 其一,关于“有理想”。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反映。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为什么邓小平强调理想信念是“四有”中最重要的?这是因为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从事任何事情的精神动力,是人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是树立道德、遵守纪律、获得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他多次强调要在人民中间,在青年中间,都要讲信念,培养能够“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邓小平还特别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精神领域的指导作用和核心地位,保证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