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力。就地位而言,由于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又在于摩擦力的分析,因此学习本节是为以后学习受力分析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b、知道静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含义。C、通过调查和学习知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和减少摩擦的例子。(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关系的过程探究,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辩证关系。在“观察与思考”环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教材的重难点 和难点的突破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探究,并归纳出相关的结论。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实验探究”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摩擦力的方向是个难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先请学生把手平压在桌面上,手心朝下,用力推或拉,感受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即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方向。再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让学生形象的“看”到摩擦力的方向。我们知道学生对亲身体验过的感性的东西是易于接受的,也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利用这一点来突破教学的难点,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重点。另外,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