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迷娘曲》在中国的译介史及各译本评价清末民初:君识此,是何乡?园亭暗黑橙橘黄。碧天无翳风微凉,没药沉静丛桂香。君其识此乡?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乡。君识此,是何家?下撑楹柱上檐牙。石像识人如欲语,楼阁交错光影斜,君其识此家?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家。君识此,是何山?归马识途雾迷漫,空穴中有毒龙蟠,岩石奔摧水飞还。君其识此山?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山。(马君武译)马君武的译本采用的是那个时期通常的翻译方法:将原作本土化,也就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的“归化翻译法”。他的翻译在格律上因袭传统。在文字上,他采用文言的译法,如“君识此”、“碧天无翳风微凉”等都是古文的用语;在内容上,为使当时的读者更易于接受,译者对诗中的一些外国事物和情景进行了改译,例如,这篇译文中的“没药”和“丛桂”在原著中是“桃金娘”(Myrthe)和“月桂”(Lorbeer);译文中的“下撑楹柱上檐牙”、“楼阁交错光影斜”这一典型的中国江南景色在原著中却是“圆柱成行,厅堂辉煌”(AufSaulenruhtseinDach,EsglanztderSaal)的罗马建筑风格。在格调上,马君武的这首译诗格律严谨、较有节奏感,这与原著节奏明快、结构对称的格调是一致的。在清末民初白话文写作还没有流行的情况下这样的翻译是译者通常的做法,而对于当时还很少阅读外国作品的读者的接受也是有益的,只是从现代读者接受的角度看,虽然译文结构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对原著本土化的改译以及过于古雅的语言还是不能让人将之与外国诗联系起来,更体现不出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五四后:有地有地香椽馨,浓碧之中,橙子燃黄金,和风吹自青天青,香榴静,橄榄树高擎,知否?我的爱人,行行,行行,我将偕汝行!有屋有屋建高瓴,华堂璀璨,幽室耀明晶,大理石像向侬问:可怜儿,受了谁欺凌?知否?我的恩人,行行,行行,我将偕汝行。有山有山云径深,驴儿踽踽,常在雾中行,幽壑中有蛟龙隐,崖欲坠,瀑布正飞奔;知否?我的父亲,行行,行行,向我故山行。(郭沫若译其一)杨武能在《你知道吗,“有只歌唱出了整个意大利”!》一文中对郭沫若这篇译文的评价是,译文“大胆采用了近似我国古风的格调,收到了保持原著民歌风味的效果,[…]只可惜文字在今天已略显古雅,且把原诗中有特殊含义的‘柠檬'、‘圆柱'等词译得不通俗,或省去了,在达意方面留下了细小的瑕疵。”这几句话已经清楚地将这个译文的特点和问题说了出来。从格律上讲,这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