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曾写过一篇“数学启蒙的标准路线”,将我们数学启蒙的路线做了梳理和阐述。不过很多家长在面对繁杂的数学概念时,不知道该从何抓起,不知该如何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数学启蒙的进度?也不清楚应该用什么方法对症启蒙?就上述这些问题,今天就详细的聊一聊幼儿数学启蒙路线以及方法,让数学启蒙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1.幼儿数学启蒙第一步如何做起?如何开始?数学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但它也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你想让幼儿认识到这是一个苹果,可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让他理解“1”的含义。很多家长选择从数数开始给幼儿进行数学启蒙,经常会这样问幼儿:这里有几个苹果?我们来数一数好不好?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让幼儿回答“这里有几个苹果”的问题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幼儿必须知道什么是苹果,这一堆物品里哪些是苹果。所以,幼儿数学启蒙不建议从数数开始,从分类(集合)开始更合适,而分类的雏形则是认知。当我们告诉幼儿这是鸭子,那是青蛙时,幼儿通过视觉体验,记住了这两种动物的特征,并通过成人的语言输入,将语言和实物联系起来,从而对这两种动物形成概念,这就是分类。当把鸭子和青蛙混在一起时,幼儿会通过自身的理解,按照两者不同的属性(外形),把它们分成两组。这样的分类活动,就是数学启蒙活动。分类活动随时都可以进行,并且会随着幼儿认知的提高,思辨能力的提升,而逐渐上升到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分类。以昆虫为例,幼儿起初从判断是与否开始进行分类,即这是昆虫,这不是昆虫,逐渐上升到这两只昆虫相同,这一只昆虫跟它们不同,随着幼儿对昆虫的了解越来越多,幼儿还可以从昆虫的种类,大小等多维度进行分类,也可以从昆虫的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以及外形特征等,让幼儿寻找跟昆虫属于同一类别的动物,而成人只需要提供可供幼儿分类的道具即可。当幼儿能够区分事物的属性差异时,就可以根据属性特征,对物体进行排序2和比较。以大象为例,幼儿将同一种类的大象分类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大象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序,即从高到矮,从胖到瘦等。这个活动就将分类游戏顺利的延伸到了排序,需要幼儿对事物有足够的了解与判断,并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如果继续延伸,还可以对分类后的大象进行数量比较,哪一种类的大象多,哪一种类的大象少,而这种比较就是数概念的形成。概括的说,分类主要涵盖 4 个方面:即相同(不相同)属性分类,配对(同一类别)分类,属性排序以及集合之间的比较。别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