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错吗?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高中语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错吗?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_第1页
1/1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错吗? 读周彬先生的《叩问课堂》,颇多启发。读到《教“好学生”与教“好”学生》一节时情不自禁拍案叫绝,原来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此经不起现代教育理念的分析在周彬先生看来,孟子的理想是“教好学生”,谁都可以教好“天下英才”,但是那些“非英才”谁来教?孔门弟子三千,有才能的也不过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子贡、闵子骞等优秀学生更是少数,那孔子的贡献是“弟子三千”呢还是“贤者七十二人”? 我非常认同周彬先生的观点:教“好”学生包括教“好”“好学生”与“坏学生”。这里的好与坏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以成绩为中心的称呼,不代表道德方面的认定。我也一直认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只会教“好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我想起了美国教育界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计划,这个计划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和普及型更为强烈,作为一名教师,其主要精力当然不能盯着一两个成绩拔尖的学生,而是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想起了中国的“状元现象”,包括我所在的中学,每年都战战兢兢地争着“市状元”,究竟是状元重要还是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要,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状元现象”是不正常的,但是是老百姓的心理期待产生了“状元现象”,而不是产生于中学内部。其实,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误区就是忽视了教育的普及性。 不过具体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我并不认同周彬先生的解读,我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还原到孟子的哲学观念。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人生下来就有仁爱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些善心是与生俱来的,没有经过社会的侵染,这种本能就是一种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认为:“人皆可为尧舜”,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能,关键就看后天的修炼。从这个理论出发,每个人其实都有成为英才的可能,“英才”在此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是一种理想状况,而不是一种现实存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本意在于每个人都能在老师的教育下成为英才,这才是孟子最快乐的事。 我又想起了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错吗?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