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马致远散曲二首“俯不祚于人”?2012 年第 10 期的《银潮》上 ,有篇短文《“还债奶奶”彰显诚信力量》,赞扬了一位八旬老人替因病去世的儿子还债的事。作者感慨地写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还债奶奶’传递了一份感人至深、可敬可学的力量。”文中的“不祚 ”,显然是“不怍”的误写。怍与祚,都读作 zuò,但不是一回事。怍,本义指惭愧,作动词用时,指改变面色,“不怍”即不惭愧。祚,本义指福、福运,作动词用时,指赐福、保佑、报答、报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抬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上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对别人无愧。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摘自《咬文嚼字》2013 年合订本,作者:正江仁简介 马致远(约 1250—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奔走求仕。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剧活动。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作品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杂剧 15 种,今存 7 种。散曲小令 115,套数16,残套 7。有散 曲辑本《东篱乐府》。散 曲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再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晴岚(lán) 天霁(jì) 霏霏(fēi) 楸梧(qiū wú)官冢(zhǒnɡ) 禾黍(shǔ)“隹”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鸟的样子。本义是鸟。“隹”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隹”的字大都与禽类有关,如“隼”“雏”“睢”“雕”等。“隹”可作音符,如“锥”“推”“维”“谁”等。【双调·寿阳曲】阅读《【双调·寿阳曲】》,回答下面的问题。1.【鉴赏散曲的意境】这首小曲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案:这首小曲所写的是山村傍晚的美丽风光:雨过天晴,山村映照在落日余晖中;晚霞作衬,雾气轻扬,四周群山像锦绣屏风般的迷人;眼前的草店与村落,与其他景象连成一体,构成一幅井然有序、和谐清新、恬静秀丽的“山市晴岚”图。2.【鉴赏散曲的语言】此曲笔墨极为简练,但写景极为精炼传神,试结合“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外”和“西”,把视野放宽,不只是写“花村”和“草店”本身,而且写了更宽阔的自然风光。“晚霞明”写山市上空景象——一片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