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游褒禅山记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经历只注意直接经验,而王安石则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中,也就是在“倒回”来看的过程中,臻于完善,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经验过的事情作出了确证属实的解释──既完成了朝向过去的调适,也完成了对未来的选择。调适过去,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准确的道说,并且是有创造性的道说;选择,把自己的过去作为未来的限定条件,避免某些历史元素在未来重演。●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北宋卓越的政治家王安石,是大家熟知的。他不顾大地主官僚和大商人的激烈反对,推行著名的变法 。列宁称道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发动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尽管变法最终归于失败,他的斗争与革新精神还是应该给以一定的评价的。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的一些议论文,往往都既是杰出的政论,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在对历史人物伯夷的评价上,就表现出他的不同见解。伯夷,“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