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堂看新课程下教师备课的思考目前,随着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更趋深化,新课程推广的深入,对于教师在新课程下角色转换的要求呼声越来越高。总的来说,这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减少以往应试课程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主体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充分释放。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历史性转换。如果将理论简化,课程改革就是要解放学生、解放教师。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对于教师来说:首要问题就是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既然教师要从复制者成为创造者,那么就必须要先从教书匠的身份转换到研究者的身份。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在全面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教师要对新课程自主开发和设计,不能“萧规曹随”。比如说在《桥之美》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整个说明文单元的总体知识要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结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分类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等等知识在头脑中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其次,教师还要对该篇文章在整个单元,甚至在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课程中的位置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当然,如果能够上升到整个初中阶段为佳)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桥之美》中教材的设计者想要学生在这篇课文里面学到一些什么知识,或者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要侧重说明文诸多知识中的那些内容。现阶段,虽然新课程在推行,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在思想上并没有转变过来,在教学过程中患得患失。在某一个文体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将所有的文章都“一视同仁”,原因是不知道考试要考什么内容,所以对于整个单元的文章都是采用一种方式上课——用该单元的文体知识来解剖每一篇课文。这种现象在说明文单元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教师在给学生讲述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之后,在上这个单元的课文时就开始教学生如何解剖: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是什么?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等等……这些教师并没有仔细地研究教材,没有真正地将自己的角色转换过来。虽然形式上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但是对学生该如何动手作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模式限定,让学生在一个非常狭小的框框里面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说的好听一点是“授之以渔”,说的实在一点是让学生当一个熟练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