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运动的小车》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 6 课。教科书用飞驰的赛车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教科书中列举了一些现象,比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等,这些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能量,此时聚焦问题“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引发学生思考什么状态下的物体具有能量。第二部分“探索”环节,这部分主要包含两个有层次的观察体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敲击实验,分别用不同的速度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一方面要分辨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另一方面要用手去触摸音叉,感受它的振动情况。了解声音强弱和音叉振动幅度大小的变化是由于物体所具有不同大小的能量引起的,即通过观察声音的大小来推断能量的大小。第二个活动是撞击实验,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撞击木块,通过改变斜面的高度来改变小车撞击木块的速度并测量撞击前后木块移动的距离,通过比较距离的大小来推断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运动的橡皮槌敲击音叉时会发出声音,即让音叉具有声能,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一定的能量;运动的小车撞击木块后,把木块推出一段距离,说明了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每次实验的不同结果,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本课主要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大小也不同。【学生分析】学生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会使用“能量”一词。他们知道从食物中可以获得能量,但是在学生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正因为能量的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要通过观察具有能量所产生的某种现象来认识、理解,本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一是敲击音叉实验,观察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振动情况,对比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二是研究放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的小车滑下后,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