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汽化和液化]南京市浦厂中学张睿晨【教学设计】本节为新授课,教学内容有: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沸腾现象;沸点的概念及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注意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坎儿井”、“蒸汽机”的知识等形式,有意识地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在学生活动中强调“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观察沸腾现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探索实验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过程,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等途径知道一些物质的沸点,并且能根据这些沸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知道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知道蒸发现象,蒸发吸热;了解减慢蒸发的方法与途径.知道沸腾现象及条件,会画沸腾图象,能根据沸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掌握液体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升高的应用.通过实验了解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使气体液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注重提高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教具:1、酒精、塑料袋、80~90℃的热水、细绳;注射器、乙醚.学具:酒精、酒精棉、温度计;烧杯、中间有孔的塑料盖、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钟表;蒸发皿、锥形瓶、温水、冰块.【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作液体的沸腾图象;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过程,液化的方法.教学难点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液化过程放出热量.【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或在互联网上查寻有关“坎儿井”的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或在互联网上查寻有关“蒸汽机”的相关知识;了解蒸汽机的发展史;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过程)能有初步的了解.水落油锅为什么会爆炸?水烧开时不会溢出来,为什么粥烧开了却会溢出来呢?【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一、引入新课(1分钟)创设情境:演示实验:(2分钟)提问:晒在太阳底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湿衣服上的水哪去了?教师用手蘸些酒精撒在黑板上,并在教室多处撒一些酒精.启发思考:①你看到了什么?②你闻到了什么?引导:我撒在黑板上、撒在地上的酒精怎么会跑到你的鼻孔里去了呢?演示:在透明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细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在学生思考作答:蒸发了.学生思考:①酒精变少(没)了.②闻到了酒精的味道.学生思考:液态的酒精变成了气态的酒精.观察老师所做的实验现象,思考发生的原因并试着给予解释.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遇到)的事例引入新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一定能顺利地得出上面的结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引导学二、进行新课:活动:观察蒸发现象(3分钟)80℃以上的热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引出:除了我们刚才列举的例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指导学生观察蒸发现象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vaporization).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evaporation)和沸腾(boiling)问: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那里吸热吗?活动: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观察酒精的蒸发现象,并根据所观察的现象总结出结论.用棉球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手背上有什么感觉?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些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回答老师的提问.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实验对蒸发现象形成感性认识,体会到蒸发吸热.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生活·物理·社会汇报交流:(7分钟)活动:观察水的沸腾(8分钟)讲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