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塘月色》中“杨柳”意象的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贯穿全文。时而写月下的荷塘,时而写荷塘上的月色,时而写荷塘上采莲的场景;时而写静景,时而写动景,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荷塘月色图及采莲图。文笔优美,格调清新,平淡而质朴,“读下去真个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切地谈话”。然而以往的有关《荷塘月色》的诸多赏析文章,在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时,都很少提及“杨柳”这一意象,本人在研读这篇散文时,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文中多次提及“杨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杨柳”这一意象与该文的行文有何关联呢? 左思右想,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余秋雨先生主编的《形象与韵律》一书给我指点迷津,方悟出了《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多次提及“杨柳”这一意象的真正意图。我们大家一道来看看节选自该书中的《七绝圣手王昌龄》一文中的关于分析王昌龄诗特色的一段文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写了一位天真烂漫的闺中少妇,无忧无虑地登楼观赏春景,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吐翠不由思绪起伏。柳与“留”谐音,从汉代开始,在长安灞桥送别,就有了折柳送别的风俗看到杨柳,很自然会引起对远别亲人的思念。由此可见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一道来看看《乐府诗集》中《折杨柳枝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一个“折杨柳枝”的细小动作,便使战士那种即将久征在外时的忧愁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品味、体验诗中所言的真感情,也是通过“杨柳枝”这一意象而达到意会神通的。 《荷塘月色》开篇写出门赏月的缘由,而后写荷塘月色、江南采莲的情景,最后笔锋转到“到底惦着江南”,由荷塘月色到“到底惦着江南”,乍一看,见不到任何过渡、衔接的痕迹,颇有些突兀之感。其实不然,若认真仔细地品析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就会发现作者都着意点出或者不惜笔墨刻画“杨柳”这一意象,如第地二自然段作者有细腻的笔触写到“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特地点出了“杨柳”,第五自然段作者又富有深情地写到“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悄愣愣如鬼一般;弯弯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悄愣愣如鬼一般”的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