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变化”凸显民生导向 今年两会开幕以来,民生议题持续发酵,成为代表委员、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 3 月 4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了医药卫生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念兹在兹的也是民生:“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总书记的这番话,恰如 3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导语。细读报告,最大的亮点在民生,最重的责任在民生,最深的思虑在民生。听听一些代表委员们感言:这是一个充满信心的报告,也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报告,回应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房价、物价、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生导向。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些社会民生领域的“历史性变化”。这其中,既有已经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比如覆盖 13 亿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速再创新高,经过 25 年努力全面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免除 3000 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2300 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开启扶贫工作新局面,城镇化率超过 50%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来自不同民生侧面的历史性进展,标示了今天民生工作所抵达的最新高度,映照出中国老百姓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所享受的“幸福提速”。 更有即将实现、值得期待的民生图景,比如 2012 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这意味着 4%的教育支出目标自1993 年提出以来有望首次实现;全面推开尿毒症等 8 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 12 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这将进一步织密医保防护网,给无数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 PM2.5 等项目监测,这既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也将“空气质量也是民生”这样的环保民生理念更自觉地付诸实践。 历史的转折点,总会在人们不经意时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盘点近年来政府交出的民生答卷,从医疗到教育,从就业到环保,不少多年来一直想达成的民生目标终于实现或接近完成,以前不敢想的一些民生愿景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