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何以备受高官青睐? “网络问政”这一热词近来颇有上升为官场时尚之势。从人民网大型互动栏目“地方领导留言版”开办以来的收获看,近一年时间,该留言版共发布网友留言 6 万余条,21 位省委书记、省长,46 位地市级领导干部公开回应,2000 多个网友问题得到处理和解决。 从“信访办”到“留言版”,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官员更积极主动地关注网络民意,在一些地方,政府将收集、处理、反馈网上民意、民情工作制度化,建立起专项办复机制。 为什么网络能成为民意的“绿色通道”?因为网络是开放的。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拥有一个 IP,就有公开表达的权利。网络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不需要举手方能发言,也无需理会级别大小先后。怎么想就怎么说。那些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没有经过机构部门的层层过滤,显现出最原始的社情民意, 网络给了人们自由表达的权利,更给了人们监督权。把问题公开,把暗箱端到太阳底下,“盖子”捂不住了,“保护伞”罩不住了,在网络迅疾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面前,传统的施政方式和管理步骤被打乱。面对汹涌而来的民意,面对那些斩钉截铁的声音,管理者所要做和所能做的唯有一件——正视这些声音,适应它的节奏。 谈到“网络问政”热,有专家曾分析说,“古有微服私访,今有网络问政,网络问政为各级官员塑造形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仅仅将“网络问政”的意义止于官员形象塑造,以为“网络问政”可以虚拟现实社会官场形态,玩一场诸如“一把手”批阅群众来信这样的政治秀,那是小看了网络的力量。 一如千百年来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生产力发展一样,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网络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进步推动所建立的新型社会形态。现代生活对网络技术的依赖越强,由网络而派生的新社会形态的基础将越牢固,其政治力量也越强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看得那么远,“灵宝王帅事件”中的官员即是如此。出了问题立刻“捂住”,阻塞视听,这是少数中国基层官员解决社会问题的惯性思维。而灵宝官员动用警察力量跨省缉拿网上发帖反映问题的乡民,这让人看到了一部分基层官员面对网络的焦虑和惊慌——未曾直接面对民意的权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惯性的“控制”思维,在汹涌的网络民意面前无所适从。 而那些积极在网络上开通“民意直通车”,积极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官员,显然意识到了网络的现实力量,并试图智慧地引领这样的力量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