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文白对照痛并快乐着——《百丈山记》中作者的感情《百丈山记》中,作者朱熹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作者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然后又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我们单凭这就可以断定作者是愉快的、轻松的、惬意的吗?其实这都是浅层次的,作者的感情在表面上看来是快乐和闲适的,但他的内心也许因为仕途的坎坷和在学术上的不完全被认可,充满了寂寞和悲凉。“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的美景竟然惹起悲思,不恰恰证明作者心中有悲吗?其实,一篇文章的写成,避免不了各种感情的纠结。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不可能总是用一种感情去看待事物和问题。赏风景时,作者的热爱是真的,悲凉也是真的,可能是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