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导学目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背景;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忧思”的方法。《杂诗十二首(其二)》:朗读品味诗句,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越中览古》: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一剪梅》: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此词中蕴含的情感。《今别离(其一)》:1.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2.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愁别绪上的新意。课内自主学习一 文化常识1.走近作者(1)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代表作品:《咏怀》《大人先生传》。(2)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代表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2.背景解读(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2)《杂诗十二首(其二)》《杂诗》是陶渊明 50 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10 年之久。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3)《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 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4)《一剪梅》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5)《今别离(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