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理性思维成就哲理名诗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它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这是诗人的感性认识。后来,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意,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庐山美景,而是在概述总体印象后,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同是写庐山的诗歌,苏轼的创作体现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维的深化,由此成为千古名篇。“深刻”属于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论点深刻,说理透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的见解深刻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这里所说的深刻,是对高中毕业生的年龄和水平在考场上所能作出的文章的见解的优秀程度而言的,不能用评价专家学者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来作为衡量高考作文的标准,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反思维、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才是深刻。深刻在文中的表现形式:1.记叙文中议论的深刻透彻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但也常常运用议论与抒情。议论在记叙文中的有无与多寡是由文章的特质决定的,记叙文中的议论,虽然篇幅一般比较短,但却有其独特的功用。其一是叙事的深化。通常出现三种形式: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夹叙夹议,三是先议后叙。无论哪一种形式,均以叙事为基础,是层进式的深化。“叙事”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其二是情感的升华。在记叙性的文章中,“饱含哲理的抒情”、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均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使之成为文章的“闪光点”。2.议论文中议论的深刻透彻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议论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阐述深入,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且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不能自现,不能自明,要明理就要论辩、阐发,使读者通过你周密的论辩,全面深刻地理解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才能让读者真正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