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二 项羽之死平“语”近人[习大大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经典释义]典出:《礼记·中庸》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解读: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一生下来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发出来,如恻隐、如好恶。但这种善心萌动,又往往在最隐微处,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所谓“慎独”,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国学经典修 身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赏读] 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赏读] 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变黑。3.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赏读] 饱食伤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诗海拾贝题乌江亭杜 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任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所写的一首咏史诗。诗人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正确总结失败的教训,至死不悟,叹惜他的“英雄”业绩归于覆灭,同时富有讽刺意味。诗人认为项羽如能采纳忠言,重返江东的话,那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可惜他太刚愎自用了。诗人在惋惜、讽刺、批判项羽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宣扬了一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 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年少时,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成年后,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乎遍布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负重【作品】 《史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