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2.讨论本文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课内自主学习一 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情真意挚、凄恻动人的题记。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节日与习俗(一)(1)正月初一在先秦时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改称为“春节”;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元宵。(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二 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① 筼筜谷(yún_dān ɡ ) ② 蜩腹蛇蚹(tiáo_fù)③ 兔起鹘落(hú) ④ 斫轮者也(zhuó)⑤ 持缣素(jiān) ⑥ 相蹑(niè)⑦ 箨龙(tuò) ⑧ 曝书画(pù)2.通假字(1)与可没于陈州 (“ 没”通“殁”,死亡 )(2)少纵则逝矣 (“ 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 (“ 具”通“俱”,俱全 )3.词语解释(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打算。也作胸有成竹。(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 ( 属鹰类 ) 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 的神速。(3)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比喻技艺纯熟高超。4.古今异义(1)吾将以为袜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2)初不自贵重古义:认为……贵重今义:价值高(3)废卷而哭失声古义:停下,放下今义:废弃(4)而读书者与之古义:赞成今义:给(5)以书遗余曰古义:赠送今义:遗失5.一词多义(1)遗(2)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