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教学目标: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三字经》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词》中如此评价:“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 22 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佑集·权书》2、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