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Q 正传《鲁迅:自剖小说 》如果不算《故事新编》,鲁迅创作白话小说的时间并不长,从一九一八年四月以《狂人日记》向《新青年》投稿,到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写完《离婚》,总共才七年半。作品也不多,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一共收入二十五篇作品,而严格说起来,其中有几篇还不能算是小说。但是,就以这薄薄的两本小说集,鲁迅为中国现代小说标出了一个鲜明的高度,直到今天,还很难说有谁在整体上超过了他。大约也就因为这个原因,七十年过去了,今天的读者仍然愿意读他的小说,像我这样的文学研究者,也仍然有兴趣选编他的小说集。 在粗略的意义上,似乎可以将鲁迅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自然是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刻画形形色色的病态的灵魂,它们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的呐喊,不但激动了当时的读者的心,也引来了后代的许多作家,将它们奉为创作的榜样。因此,这一类作品历来受到文学界的广泛推崇,被认定是鲁迅小说中价值最高的部分。但鲁迅还有另一类小说,它们不像《药》那样指向作者眼中的他人,它们主要的描写对象,很大程度上正是作者自己。当然,仔细分析起来,这些作品也有不同,像《孤独者》和《伤逝》,是直截了当地自我剖析;在《端午节》和《祝福》里,作者却似乎有点迟疑,他一面展开自我描写,一面又有意无意地作些掩饰;至于《狂人日记》、《孔乙己》和《故乡》那样的作品,自我描写的成分就更是淡薄,在某种意义上,你简直只能将它们看成是《孤独者》那样的自剖小说的先声。但是,尽管有这些不同,这一批作品却共同形成了鲁迅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清晰地展现出他通过自我描述和自我解剖来把握自己的艰难的内心历程。在鲁迅一生的精神发展中,自我剖析始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越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就越不可能仅仅只描写他人。因此,鲁迅的这一批自剖小说,正构成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倘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甚至觉得它们的重要性明显超过了《药》和它的同类。 在这个选本里,我要向读者推荐的,正是鲁迅的这一批自我剖析的小说。 鲁迅曾经对一位日本朋友说:“我是散文式的人。”这除了解释他不喜欢读诗,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他不喜欢写诗呢?诗和散文的区别,绝不只是文字形式,它们其实代表着作家对于世俗生活的不同态度。诗的世界属于天国,它总要将世俗的气息排除干净。诗人也正如下凡的天使,他举着诗意和美的火把,照亮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的灵气,他要将他们引入审美感悟的迷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