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李公朴死得其时! 我写下这个题目,决不是希望我心中所崇敬的民主战士早死,而实在是阅读 最近刚出版的鲁迅儿子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的一些记述、和新 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以后,不得不发出的感慨。现把这一段内容原文 摘录如下: “1957 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据说有周谷 城等人。罗稷南先生也是湖南老友,参加了座谈。大家都知道此时正值‘反右’, 说话的内容必然涉及到对文化人士在运动中处境的估计。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 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 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其他文化界朋友若有同 感,绝不敢如此冒昧,罗先生却直率地讲了出来。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 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房还要写,要么他识 大体不作声。” 正是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使我对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份子的命运产生 了深深的思考。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获得毛泽东最高评价的一位知识份子。早在 1940 年,毛泽东就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推崇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 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 雄。” 综观毛泽东已公之于世的所有著作,对于一位中国现代作家,一口气连用 7 个“最”的褒辞,并冠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个头衔的现象,是绝无 仅有的。 获得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的鲁迅先生,按毛泽东本人的说法,在毛泽东统治 下的 1957 年,依然要遭受牢狱之灾(除非他“识大体”,不说话)。那么,那些 在毛泽东眼里地位要低得多、甚至不屑一顾的知识份子在 1957 年的命运,也就可 想而知了。 我们知道,闻一多、李公仆死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 1946 年。当时抗日战争刚 刚结束不久,国、共两党摩擦不断,国家正处于内战的边缘。于是,国统区内爆 发了轰轰烈烈的反战民主运动。连一些过去埋头书斋、不问窗外事的知识份子也 终于拍案而起,参加到民主运动中来。闻一多、李公仆正是这样两位正直的知识 份子。他们参加学生游行,在群众集会上慷慨陈辞,为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