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一个时代来研究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今年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连日来已有许多论文发表。高潮还没有来到,势头已经看见了:盛况可能是空前的。这使我想起了一部研究辛亥革命的巨作。说它是“巨作”,从量上来讲,是不会有异议的。三大卷五大本二百二十万字的一部书,难道还不“巨”吗?问题只在“作”上。我说的这部书是,张、王忍之同志编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按常例说,这是一部资料书。但我觉得它所发生的作用,和一般的同类书籍大不一样。这里不是死人的排列,而是时代之声的“录音”;不是古人言论的片断汇集,而是浑然一体的时代的交响曲。打开书来,逐篇地读过去,你会感到浓郁的时代气息,犹如身历其境,倾听那些革命先驱——当年的青年人抗争旧社会的慷慨陈词。一个时代的风貌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就这一点而言,老实说,它给人的印象,比起一些著作来,不知要深刻多少倍,完整多少倍。从这个意义上称它为“作”,我想也还是公道的。 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应该给中国资产阶级以应有的地位。就是说,应该承认,它也曾经有过自己的时代。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担当着革命的领导者的时代。虽然,这个时代是那么短促,而作为这个时代的主要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又是那样的软弱。但是,在这个时期内,它的政治家、思想家们都的的确确是勇敢地、真诚地充当着历史的前驱,探索着振兴中华的道路。这不是某一个先知先觉的杰出思想家的天才的孤鸣,而是成批成批的仁人志士们的齐声呼喊。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问题所作的答案,他们凭借的理论武器,论证的方法,采用的语言,乃至行文的风格,文章的标题和作者的署名,无一不充满着时代的特色。只有这样的历史画面,才可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如果不把这些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仅仅研究几个大思想家(这当然是必要的),那就很可能要丢失许多很生动的思想财富。在思想史上,也和现实生活中一样,许多十分精采的真知灼见,往往并不出自名家的头脑。思想家的思想不能离开社会经济条件的状况;同样地,也不能离开同时代的许许多多无大名气的思想战士所提供的思想养料。否则,他就成不了思想家。《时论选》这部大书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者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极为有利的条件作了很有益的工作。当然,它提供的只是这“十年”(而且正如编者自己所说的这“十年”也还不可能是完全的)。这不能包括我们所说的中国资产阶级的那个短促的时代的全部。但却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