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从吴敬琏《经济改革问题探索》谈起 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冲动不是源于科学的理论思维而是来自社会的现实需要,并且 ,在改革初期或局部改革为主的阶段,出现了理论落后于现实、实践走在理论前面的情况。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改革毋需科学理论指导的结论,恰恰相反,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当全面改革的序幕拉开以后,在新旧体制交替的关键时刻,理论指导是进行正确抉择,保证改革化险为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科学地描述、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及其改革的理论,经济的改革和为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就只可能在黑暗中摸索。 最近几年,在改革的召唤、激励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抛弃了语录引证、政策注释的经院方式和人云亦云、随风而动的劣习,开始面向火热的经济生活,独立研究和探索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吴敬琏教授的论文集《经济改革问题探索》,反映了他一九七九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文集共收论文二十六篇。其中《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等文,曾在经济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后一篇最近被评为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奖论文),并对当时的宏观经济决策产生过影响,因而为大家所熟知。另一些文章如《“生产社会化”概念和社会主义商品观》,则尚未引起学术界重视。其实这篇文章从社会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组织形式的演变,论证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然性,是对现有社会主义商品论的补充、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当然也不必讳言,少数几篇如《论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等,相比之下要逊色得多。 但采用“切条切块、切丝切末”的方式评论一本书及作者的思想,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差。在我看来,这几年吴敬琏的论著之所以经常引起经济学界的争议,是因为他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一起,提出了一条与目前事实上采纳、实施的改革思路有所不同的替代思路,主张经济体制改革要精心设计、配套进行,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理论和政策体系的雏形。对吴敬琏及其有相似观点的经济学家而言,功过得失,全系于此。因而批评也须抓住这一主线。为叙述方便,不妨把主张配套改革的经济学家称为“协调改革派”,而不管他们本人是否接受这一“命名”。 二 苏联型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是中央行政高度集权、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鉴于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我国决定走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道路对此,经济学家一般没有异议。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