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内容感知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名作。在本文中作者用疏淡的笔墨,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亲人生前对自己的关怀,表达对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喟及对死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基础梳理 一、字音项脊轩(jǐ) 垣墙(yuán)偃仰(yǎn) 逾庖而宴(yú páo)冥然兀坐(míng wù) 老妪(yù)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休憩(qì) 象笏(hù)栏楯(shǔn) 阖门(hé)奴婢(bì) 二、词类活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名词作动词,上朝)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三、古今异义 四、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疑问句) 五、一词多义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 六、文学常识1.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 岁能文,20 岁通读“五经”和“三史”。但考试不利,35 岁才中举,后 8 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 20 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在文学上,造诣很深。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著作辑为《震川先生全集》,共四十卷。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2.《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七、名篇名句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