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多菲和他的历史迷团 裴多菲是匈牙利19世纪的伟大诗人和革命者。他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中国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然而,想不到在他死后100多年,他的历史还得改写。 我从学生时代就对裴多菲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那一首首质朴、深邃和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一直打动着我的心。出于对诗人的缅怀,我从布达佩斯出发再次访问了裴多菲的故居汽车行驶在一条乡间公路上,窗外是典型的匈牙利大平原风光。树林边缘的独家村、绿草地上放牧的牛羊和成群的鸭鹅一一闪过;远处水井的吊杆高高地耸立,就像一只只鹳鸟傲立在天际。1823年,裴多菲就出生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 在不足两万居民的小镇基什克勒什,我在街心公园旁边找到了裴多菲的故居。这是一座旧式的农家庭院:色彩斑驳的木板墙里,露出一座低矮的草房。由于建房年代久远,芦苇覆盖的屋顶早已变成棕黑色。在院内那片不大的菜地上,还保留下来一口竖着木架的古井。裴多菲的这座故居早已辟为博物馆,供国内外的游人参观。这里所展示的一切,都是诗人苦难童年的见证。 裴多菲小时候家境贫寒。他父亲彼得罗维奇是个乡村屠夫,母亲是农妇。据史料记载他们本是斯洛伐克人,当时斯洛伐克也在匈牙利版图之内。1920年前后,彼得罗维奇携妻子南迁来到匈牙利大平原上的基什克勒什定居。1823年元旦,他们夫妇喜得贵子新生儿取名亚历山大,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诗人裴多菲。 亚历山大小时候学习成绩不佳,甚至不得不多次转学,但诗写得很出色,深受周围人的喜爱。他正式发表诗作时,按照当时官方同化少数民族的政策,必须要将他斯洛伐克族的姓名匈牙利化,于是便将“彼得罗维奇·亚历山大”改为“裴多菲·山道尔”。而他的父亲和弟弟,则一直保留着原来的姓氏。 现在保存下来的这座故居是匈牙利当年典型的农民居所。房内共有一明两暗的三间屋子,当中一间为厨房,左右两间为居室,房外有固定的木梯通向顶棚上的阁楼。在诗人出生的房间里,陈列着全家人用过的简陋家具。他出生的那张木床还摆在临窗的墙角上。那个漆皮剥落的笨重木柜、那盏破旧的煤油灯以及厨房内的旧式锅灶和粗磁器皿,都向人们诉说着主人的生活之清贫。在突出的位置上,陈列着大量纸色变黄的诗稿,是诗人珍贵的手迹。有些原稿涂改的地方很多,足以说明诗人的写作态度多么严肃认真。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诗篇与室内展出的那些古旧用品相映生辉。艰苦的生活和特定的年代,磨炼出裴多菲这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