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许苏民“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所不假”“满场是假”。封建的道德教化中充满着假话、空话、大话;官场和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除了老百姓还不知道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外,举人、进士的头衔,乃至官职和爵位,无不有假在道学氛围和官场交际中,谦恭(实为谄媚)往往是狡诈的欺骗,雍容揖让的礼节下面却往往是波诡云谲而暗伏杀机,而“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乃是最通行的格言多少老实善良的人们,因为要迁就这以假为荣的社会,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自己被人吃,同时也参与吃人,成为封建伦理异化的牺牲品。正是面对这种虚伪而残酷的现实,李贽以“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举起了“童心说”的旗帜,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无所不假”“满场皆假”的虚伪丑恶的社会现实,直指作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然而却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的“六经”、《论语》和《孟子》,直指那逼人说假话、做假事、作假文的封建文化氛围。一篇《童心说》,以其与一切封建道德说教彻底决裂的勇气和冲决囚缚的豪迈情怀,奏出了中国社会开始从中世纪走出的时代最强音,它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宣言、个性解放的宣言文学革新的宣言。李贽对“童心”所作的最简洁的规定是“童心即真心”,在另一场合又说“赤子之心在予《童心说》”(《李氏说书·下孟》)。在李贽以前的中国思想史上,不乏“赤子之心”“真心”的提法,如何把李贽的“童心说”与以往的“赤子之心说”“真心说”区别开来,是理解李贽“童心说”的一大关键,不能不认真加以辨析。应该看到,在传统社会中,“童心”这一概念与“赤子之心”和“真心”的概念不同:“赤子之心”与“真心”的概念由于被赋予了先验的道德属性而成为褒义词,而“童心”一词则是一个贬义词。东汉服虔对“童心”的解释是:“无成人之志,存童子之心。”(《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服虔注)这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来解释童心。与李贽同时的那些人更有把“童心”看做是做人的“一大病弊”的。吕坤说:“童心最是做人一大病弊,只脱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凡炎热念、骄矜念、华美念、欲速念、浮薄念、声名念,皆童心也。”(《呻吟语·存心》)又说:“童心、俗态,此二者,士人之大耻也。二者不脱,终不可以入君子之路。”(《呻吟语·修身》)曹于汴说:“夫色之于目,声之于耳,……安佚之于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