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直【画面描述】 画面的前面是一个医生,正在用“人格”二字给另一个人测视力,而这个人坐在视力表前面的椅子上,头却朝后扭着,眼睛里是两枚铜钱,嘴里说着“看不见”。【寓意点评】 讽刺了社会上的某些人只看重钱财而忽视人格。第 1 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问知。子曰:“知人。”(第一个“知”同“智”)(2)举直错诸枉(“错”同“措”,安放,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同“向”,刚才)(4)今也或是之亡也(“亡”同“无”)第 2 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一个“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后一个“直”,形容词作动词,成为正直、公正之人)(2)不仁者远矣(形容词作动词,远离)(3)古之狂也肆(形容词作名词,狂人)(4)古之矜也廉(形容词作名词,操守矜持的人)(5)古之愚也直(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第 3 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子曰:“爱人。”古义:爱护他人。今义:对丈夫或妻子的称呼。第 4 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乡愿,德之贼也(判断句)译文:不问是非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小人。(2)何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是说什么呢?(3)选于众,举伊尹(状语后置)译文: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举荐了伊尹。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迄今为止,对于孔子人性观的伦理分析主要有人性善、人性恶、性无所谓善恶三类。笔者以为,上述几种观点均有失偏颇,不能概括孔子人性思想的全貌。通过对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及其“仁”、“礼”思想中隐含的人性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实质上是持善恶混存的人性观。一、孔子人性观中的“善”在《论语》中,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认为有天赋之德的存在。既然有天赋之德,此德自然是与生俱来的固有之德。孔子还说“人之生也直”(《雍也》),朱熹引程子注释为“生理本直”,“直”就是本真之性;而郑玄注曰:“始生之性皆正直。”由此可知,“直”应当有着孟子“诚”的含义,即实而无伪:“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是人性之中生而有之的善的因素。二、孔子人性观中的“恶”一方面,从孔子论求“仁”之途的艰辛看来,似乎应当有着性恶的阻力。另一方面,尚须看孔子对“仁”的第二个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以‘仁’释‘礼’,企图为这种古老的外在规范寻求某种心理依据”。那么,为何要努力寻求这样一种心理依据呢?这一行为本身即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纷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