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诗歌鉴赏题中对典故的考查薛吉辰《考试·高考文科版》 2008 年第 1 期【经典试题】 人月圆 (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2007 年浙江卷) 简析:一、二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南朝灭亡指代北宋亡国;三、四、五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叹北宋王朝的倾覆;后三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了诗人羁身北国、沦落天涯的悲苦。这首词剪裁连缀唐人诗句,抒发了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知识梳理】 典故,也称故典、古事、故实等,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事典”和“语典” 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称为“事典”。事典所用的古代故事中,最多的是历史故事。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事典也有用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小说、戏剧等故事的,如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庄周梦为蝴蝶的寓言、望帝魂化杜鹃的传说、鲛人泣泪成珠的传说,抒写了对往昔美好的理想和情思的迷恋和幻灭后的怅惘之情。 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称为“语典”。语典所用的词语,常见的是格言、警句、俗语、诗文句等,如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语典也有取用人名、物名、地名、宫殿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的,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是新疆的地名,汉朝时曾驻兵屯田,本诗中代指南宋边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原是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本诗中指前后装有活动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