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综述对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我国最近几年大量的论著对合作学习实践中各种形式注意和低效行为进行了总结。如有论者认为,目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只注重形式而轻视方法的问题、只重学生而轻视教师的问题、只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形式的问题、只重教学而轻视对合作学习开展研究的问题。针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论者从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出发澄清对合作学习的误区另有论者从合作学习的内涵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不论哪一种合作学习,其实质都包括学习形式与学习方法两个层面。国外研究者EdmundTEmmer认为在低年级,一堂成功有效的合作学习课与高层次的小组责任、教师监控、反馈以及小组活动中运用的操作性材料有关。对于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来研究。魏亚琴对宁波市6所小学就数学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l)合理分组、异质互补;(2)把握时机,真实合作;(3)人人参与,差异发展;(4)科学评价,促进发展。邰霞提出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从4个方面注意:(1)合作准备的有效性;(2)合作分工的有效性;(3)教师指导的有效性;(4)合作反馈的有效性。刘电芝,马颖从三个方面提出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l)合作学习条件的创设,是确保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2)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与作用发挥,是确保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3)多元互动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核心。张雪明(2001)结合对高中二年级数学学习进行实验过程与个案记录,从主体功能、顺从群体效应、需求满足、横向互动等方面对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一学会学习模式作了实验效果分析,指出要构建这一学习机制必须做到搭配合理、限制规模、就近组合、设置竞争和适时指导。在为期一学年的实验中,在实验前和实验末进行测评,比较学生在数学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差异,而对实验组实施合作学习的操纵包括: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每周一次小组会;跟踪记录;进行学习态度的测评。我国研究者陶林给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观察方法,总分为100分,由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方面得出。其中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的民主意识、任务的布置、合作分工、过程调控与评价反馈,占40分。学生行为包括:合作意识与参与热情、平等观念、组织者与分工、合作过程与日标达成,占60分。小组合作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付虹在学位论文中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拓宽了,师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了,更体现现代教育的特点;其次表现在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表现在它能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限性主要是组内成员意见不一致时容易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小组成员相互不配合时,容易降低全组的工作、学习效率;小集体主义倾向的形成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和合作。综观以上文献,要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要综合考察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因此本章回顾了合作学习的产生、发展、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更加了解合作学习的发展过程,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同时使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更加明确。从上述对有关合作学习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外的现有研究则比较重视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的设计与开发国内的现有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理论与思辨层面对合作学习进行探讨,包括合作学习的特征、方法等的介绍,对其实践层面关注不够。而在合作学习开展的有效性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学习的构成要素上,从二因素理论、四因素理论、五因素理论对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分析;国内的大量论著对合作学习实践中各种形式主义和低效行为进行了总结,更多地从实验的结果考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造成一种导向:只要开展合作学习,就一定有效。也从合作学习的内涵出发澄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误区,对具体到某一学科的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还不多。因此,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和反思阶段,非常需要在这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