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全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求知、制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陶行知提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即大脑、眼睛、手、嘴、空间和时间.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某些数学课堂中,当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情感、价值、地位被无情地忽略后,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数学学习的枯燥、艰涩和知识的深奥.新课标指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老师应做一个优秀的“导演”,要给学生制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笔者认为:构建自主、高效的数学课堂,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指导观察,给学生“看”的机会,促进思维内化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中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展到一定的高度,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新知识时,总是由初步的感知形成表象,进而逐步抽象成逻辑思维.教学时,要注重借助直观,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促进思维内化.指导观察首先要激发学生“看”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将真实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唤醒他们的参加意识.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七巧板拼成的整体图案,让学生粗略观察该整体图案是正方形,进而利用 Flash 动画拼接各种优美复杂的图案,如金鱼、衣服、狐狸等,让学生深化观察这些图形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你也能拼出类似的图案吗?此时,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模型,拼出了一幅幅漂亮的图案.这样组织课堂使学生感到数学“真奇妙”, 油然而生的好奇心唤醒了孩子对“看”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使”他们进一步深化观察,以求猎取新的知识.指导观察还要提高学生“看”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看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他们用类比、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首先出示了下面的生活情境:师:体育节期间我校组织了班级足球联赛,竞赛规则是:赢一场得 3分,输一场得 1 分.问题 1:甲班在联赛中积分 32 分,设该班赢 x 场,输 8 场,请列出方程;问题 2:乙班在联赛中积分 32 分,设该班赢 x 场,输 y 场,请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