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标要求考纲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纲解读1. 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内容、评价2. 掌握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及其内容与影响“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应如何对其进行正确评价?1.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及各自特点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考点梳理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1)国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2)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不断发动叛乱。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3.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评价(1)积极作用① 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作用: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 实施(1)标志:1921 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2)内容① 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 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意义(1)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 1925 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上:它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2 年成立了苏联;1924 年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3)理论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