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重点讲解】 一、简要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发展趋势、特点、表现及其原因 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其他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具体表现 (1)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2)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3)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4.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历届政府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二、简要叙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1.物质生活方面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2)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 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 年“安居工程”实施。 2.社会习俗方面的演变 (1)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2)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4)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 三、中国近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