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课程理念构建新学生观把握新课程理念构建新学生观语文总结教学总结 一、把握开放的课程选择权 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面对新课程给予我们的更宽泛更具有弹性的选择空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选择权到底怎么用?如何把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与合理安排呢? 1、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特点 在实践中,我确立了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点,在实现共性基础目标的前提下,突现本班个性化活动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依据本班学生最近进展水平和关注同学们的热点与兴趣点,尽可能推动本班学生个性化的进展。 新课程的理念明确提出学生的进展应是富有个性的,那么如何让老师预设活动的内容与要求,更贴近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同学呢? (1)、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同学进展的内容与形式。在教学初一地理《地球自转》时,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些事例本身就贴近生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在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地球仪进行自转演示去探究发现,结果气氛高涨,既圆满的完成了教学课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同学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有差异的.进展。在教学《气温柔气温的分布》时,根据初一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较低的特点,关于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沟通、发现,老师进行巡视及个别引导,对于完成较快的小组,鼓舞他们自己绘制《气温曲线图》,这样,既给学生发现探究的机会,又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进展,都沉醉在收获的喜悦中。 2、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化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1)、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 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因此,我和我的其他科任老师正努力从思想上和行动方式上改变这种局面。现在,我们常常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