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何做到适时适度(全文)G620A2095-3089(20XX)32-00-0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同学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同学学问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进展;既要关注同学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进展,评价的手段和形成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纳鼓舞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老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同学的评价。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适时、适度,通过评价,激励同学的能动性和表达欲望,进而提高同学的思维力量。一、老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现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现状是这样的:老师让同学回答问题,当回答的问题符合老师预设答案时,我们常常会用:“真好”、“真棒”等表扬。还有课堂上老师对同学的回答常常以“好、真好,不错”等一概笼统的确定,要么用“再考虑考虑,请坐下”等等。这样的评价无需细心组织语言,同学可能认为老师提的问题根本不用考虑,这样就易产生思维惰性。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口头评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评价侧重于学业成果,忽视同学的全面进展和个体差异《全日制义务训练教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问和力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不行分割的整体,其中学问和力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然而,现实中大多数老师仍旧没有将这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评价的范围比较窄,以学问和力量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现象仍非常普遍,而且对非学业品质的评价多限于同学的思想品德遵规守纪等方面,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培育目标,如对奇怪 心,探究倾向、创新习惯、实践力量、语言表达和沟通、合作与共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2、评价语言和标准比较单一、僵化在课堂评价中,语言单调、重复、低效,不能对同学产生足够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标准上,一是以优秀生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二是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评价定势都很普遍。三是课堂评价没有与其他评价很好结合。3、评价主体单一,自评、互评流于形式课堂评价忽视同学的参加与主体性的发挥,以老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非常普遍。虽然有时也组织一些同学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缺乏实效性、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同学的反思、比较、观看力量的培育等。受传统训练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