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 西方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两大影响深远的派别:一是立足于儿童进展的工具论,即“通过艺术的教育”;二是立足于“艺术学科”进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本质论,即“通过教育的艺术”。工具论艺术教育观在西方,20 世纪 20 年代后在进步主义教育的推动下,工具论的艺术教育观念得以产生。它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的潜能,艺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进展,强调艺术教育促进个性与人格进展的工具价值。这种艺术教育观在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和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教育人士大力提倡下,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欧美,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工具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艺术教育的教育性价值,即把艺术当作教育工具,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进展。工具论的这种观点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进步教育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杜威(John.Dewey,1859.1952)自己的哲学称作“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在杜威看来,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且能促进个人生长,因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具论对杜威教育理论之承袭。 工具论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进展知觉和敏锐的感受、增进运动机能、促进心智健全、培育心理与社交能力等功能,艺术教育是儿童自然进展的工具。这种教育观强调儿童人格的健康进展和制造性培育。在艺术教学中,没有规定的课程与教材,由老师根据儿童的兴趣生成课程,强调利用多样的艺术材料和方法进行自我表现式的艺术创作,反对老师过多的参加或指导,老师关注儿童的自我表现,提供动机和辅助材料,但不灌输成人的观念和意象,老师依据儿童的成长与艺术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而不评价儿童艺术的结果。工具论流派中,里德更强调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的人格进展,罗恩菲尔德则主张通过儿童创作来进展他们的个性和制造性。不管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达成儿童的何种品质,工具论的要旨是把艺术作为实现儿童自身进展的工具、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儿童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进展,所以艺术教育不重在教授技能技巧,而应为儿童的自我表达、自我制造提供条件,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进展儿童的个性和制造力。“工具论”的本质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艺术之外目标的教育取向。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乐教”也是一种工具论,西方工具论艺术教育观,强调通过艺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