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第 2 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6、称象(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 3、4 自然段 三、课前准备: 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质疑。 2、深化讨论课文 (1)这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有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体重?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思考:谁提出了称象的方法? (3)听了官员们和曹冲的建议后,曹操有什么表现?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曹操听了直摇头。 ②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4)仔细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后沟通: ① 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各是什么? ② 为什么曹操听后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5)演示称象的过程。 在教学时,老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a、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b、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c、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①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②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③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④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假如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或者用其他方法做实验,好吗? (6)朗读体验。 (7)你能画画实验的经过吗?(要求能简单画出称象的经过) 看着自己的画尝试复述:抓住关联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