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选修三 4.2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情境导入知识目标: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简述克隆人、试管婴儿、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和已经带来的利与弊。能力目标:面对来自媒体和他人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伦 理问题的不同观点,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初步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对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2)通过讨论、阅读、查找资料等活动,关注上述问题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自身的心理准备和理性的思考。教学重点: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既要了解到克隆技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关注它们带来的有关伦理问题。教学难点:讨论时要运用科学的原理和语言、严谨的逻辑表述观点,防止随意猜测、盲目的疑虑和偏激的态度★学情分析通过阅读教材上的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和争论、归纳焦点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伦理问题讨论的必要性,花太多的时间(学生查找资料的手段有限)过多重复很不值得,感觉生物教师是在上政治课。因此本节课要结合一些具体的实际应用以及具体的焦点问题直接就讨论让学生认同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材分析:《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第 4 章第 2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三大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在学生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细胞胚胎移植技术中“设计试管婴儿”和基因检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后果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因此本节课除要让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有关资料展开讨论外,课堂上还要通过热点问题的背景资料的讨论,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让 学生从大量材料中找到生物学的有关知识点。★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适宜采用学生自主探讨的方式来学习。与其嫁接一个生物技术伦理观念给学生,还不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常的观念。★导入设计导入一:资料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古代神话里孙悟空用自己的汗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上世纪初,韦伯(H. J. Webber)创造了“克隆”这一词,其含义指由单个祖先个体经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其他个体。1938 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63 年 J.B.S.Haldane 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隆(Clone)”的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