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题成为综合复习中整合思维的有效手段陈立军摘要:在高三的综合复习中习题是必不可少载体,如何摆脱题海,通过适量的习题理顺串接一轮复习中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轮复习中所接触的各种思维方式,本文从“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角度,通过举例的方法,为高三考生在一轮复习后如何有效利用习题这一载体提高复习质量,提升考纲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在高考中考出佳绩提供一种复习方式。关键词:思维 变通性 流畅性 严密性 概括性在物理高考试题中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再依赖于题海,而应在一轮复习结束后加强在思维能力上的提升,在综合复习时以习题为载体运用“一题多解”等方式有助于完善我们的思维品质,在复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一题多变”可以使思维具有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摆脱定势的消极影响,不局限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能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二轮复习的解题过程中主动出击,运用变式,通过“一题多变”演绎问题的产生过程,能够摆脱由生活习惯中原有思维方式和平时解题所带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具有变通性。例:[原题]上表面粗糙质量为 M 的小车 B 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 m 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 v0冲上小车,已知 A、B 间动摩擦因数为 μ。问:A 若能停在 B 上,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A 在 B 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这是中学物理中的典型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我们能够应用动量与能量观点顺利作答,若能在此基础上作适当改变,创设新的物理情景,可以在今后碰到相关问题时触类旁通,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目的,有助于使思维具有变通性。如:通过变换题设条件,改变设问方式可以有1.如果要使 A 不从 B 上滑落,小车 B 长 L 至少为多少?2.小车 B 长 L 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的动能损耗最大?3.若 B 长为 L,要使 A 从 B 上滑出,A 的初速度 v0应满足什么条件?4.若 B 长为 L,要使 A 最终停在 B 上,则动摩擦因数 μ 至少为多少?5.若使 B 以 v0的初速度向右运动,A 最初放在 B 的最右端(如图 1),且 B 足够长,则 A 在 B 上滑动的距离是多少?6.若在上述题设中 A 同时以 v0的初速度向左运动,则 A、B 一起运动的速度多大?7.若在上述题设条件下,B 长为 L,A 恰好没有滑出 B,v0未知,则 A 离出发点向左最大距离为多少?通过变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