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缘起与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两段话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在进行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教学时,我们要借助于“品味语言”这个抓手,通过语言这个凭借,引领学生去理解诗歌,感受形象,欣赏其艺术特点,从而形成审美能力。从这一角度说,古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的着力点,就是诗歌的语言,就是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在历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大纲)》和试卷中,对学生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有非常直接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把古代诗歌鉴贳这一教学要求与高考要求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做法。 出于以上的两点思考,笔者于近期面向我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开设了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从实际操作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过程】 备课时,笔者发现,涉及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知识较多,这其中有关于诗歌内容的语言,如意象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等;也有涉及诗歌表达技巧的语言,如炼字、炼句、诗眼等;还有涉及诗歌的语言风格及诗歌中词语的结构特点等。这就需要寻找重点,以点带面,不囿成规,力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烦琐分析。经过反复思考,并与同组老师讨论,笔者最终确定以“品味古代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和精炼性”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中,以学生品味感悟为主,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思想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教学内容也更为精当。 一、预习布置: 四个小组分组完成下列题目: 找出下列诗句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并说出“好”在何处。 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②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要求各小组采取合作的方式,推选发言人参加课堂交流。) 二、交流预习情况,研讨学习内容。 生 l:我认为第一句中写得好的字词是“喧”和“动”,它们分别写出了竹林中和荷塘里的人们的活动情景。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生 2:明明是“浣女”“喧”,而作者却说是“竹喧”,这是因为“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