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从文体入手,了解其他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一、(2015·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考前强化训练,T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抗生素滥用是所有人的事谢蜀生曾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这样的:在细菌培养液中加入青霉素,当青霉素的浓度为300微克/毫升时,大多数细菌死亡,只有少数细菌可以存活。研究人员将这些细菌分离出来,继续放在相同浓度的青霉素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开始逐渐增加青霉素的浓度。结果发现,在400微克/毫升、500微克/毫升的浓度下,细菌竟然也能逐渐存活下来。以浓度渐增的方法,研究人员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筛选,最终获得了完全耐青霉素的菌种。20世纪30年代,经典遗传学理论确立后,“”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就开始走向衰落了。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细菌研究领域中,拉马克主义仍大行其道。上述细菌耐药实验似乎更证明了拉马克主义的观点:环境的变化(青霉素)使细菌的性状逐渐发生了变化(耐药)“”“”,细菌获得的耐药性逐渐遗传下去,最终产生了完全耐青霉素的新种。但在1943年,德国科学家麦克斯·德尔布吕克和萨尔瓦多·爱德华·卢里亚的噬菌体实验已经证明,某些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突变是自然发生的,与噬菌体的存在与否无关。1952年,著名遗传学家约书亚·“”莱德伯格夫妇用影印培养法直接证明了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是细菌自然随机突变的结果,而与青霉素的诱导无关。莱德伯格夫妇的实验是这样的:先在普通的培养皿上培养细菌,等细菌长满培养皿后,“”用一个与培养皿同样大小、无菌的细菌影印器压在培养皿的菌落上,然后通过这个吸附“”了细菌的影印器,将细菌转移到带有青霉素的培养皿上。上述操作重复三次,莱德伯格夫妇获得了三块影印了细菌的、带有青霉素的培养皿。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培养皿上,大部分转换过来的细菌都被青霉素杀死了,因而培养皿的大部分区域没有细菌生长。但有少量的细菌仍然能存活,并都在培养皿上的相同位置上长出了菌落。显然,这些菌落是由抗青霉素的细菌生长而成的,而这些耐药菌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青霉素,因此这就证明,细菌的耐药性与青霉素的存在与否无关。上述实验还证明,在一个细菌群体中,细菌会产生某种自发的突变(这种随机、无方向性的突变是经常发生的),其中一些是抗青霉素的突变,会让细菌具有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因此,这种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在青霉素发明以前就存在了,与青霉素的使用并无关系。“上述关于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研究,将拉马克主义逐出了细菌学这个拉马克主义的”最后堡垒。那么,细菌耐药性与滥用抗生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现在认为,在某一细菌群体中,存在一些耐药突变的菌株,但它们只是少数,在正常的群体生态中它们不可能无限扩张。因此,大多数感染人体的是非耐药菌株,它们对抗生素敏感,因此很容易被控制。而滥用抗生素会破坏细菌的群体生态平衡,敏感菌株都被杀灭了,耐药菌则开始变为优势菌株。这样,整个菌种就产生了耐药性。细菌耐药性已成了当代医学的大难题。为有效遏制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就应当在人类群体水平上防止抗生素滥用。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少人认为,我们平时尽量少用抗生素,一旦感染了细菌,就可以保持自己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因为耐药菌的出现是群体水平的,一旦某种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对某种药物(如青霉素)的耐药性已经形成,那么每个感染者感染的都是耐药菌,它们可不管你平时是否滥用抗生素。因此,制止滥用抗生素应是人类的群体行为,只要有相当部分的人在滥用,并最终形成了耐药菌种,所有人都要为因此而产生的耐药性买单。在青霉素发明之初,只要肌肉注射几十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控制细菌感染,到现在初次注射就达几百万、上千万单位已成常规。防止细菌耐药性这件事的艰巨性和严酷性就在这里。因此,我们必须把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讲清楚,使人人都能自己避免滥用抗生素,这样才能对付耐药菌。(选自《环球科学》,有删改)1.“”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