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 1 实词的推断及翻译自 主 学 习实词的推断及翻译的考查点:一是对实词的判断能力;二是理解实词在文章中的深层含意的能力。前者一般包括两方面的知识:积累性——重要实词的古今异义、固定结构;规律性——实词的活用现象。后者主要考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实词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强调了语境意识。1. 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善于结合上下文,对词义进行推敲判断,切忌断章取义。2. 考前回归课本高考文言实词多出自课本,尤其是课本中的注释,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切实掌握课内所学,才能灵活地把课内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高三复习阶段,争取每天能做一篇文言文。选材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和各大省市的模拟题。1. 因文定义法(语境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完全记忆识别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大概含义,这就是因文定义法。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上下文之间往往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例如:2004 年江苏卷第 11 题 B 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目中解作“强迫”显然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意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2. 字形结构法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再联系前后文,可以推测其大致含义。例如:由“辽人常越境而汲”中的“汲”的偏旁,即可推断出这个词义应该与“水”有关。“越境”是一个动作,“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以推断“汲”是一个动词,根据语境,解释为“取水”。3. 语法推断法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例如:① 沛公军霸上;②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本纪》)两个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结构“沛公军”,但分析句子结构则不难发现,①中“军”作谓语,应是动词,译为“驻军”;而②中“军”充当句中宾语,则是名词,应译为“军队”。又如 2008 年江苏卷第 6 题 D 项“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动词“失”与“度”构成动宾关系,“度”应为名词,而选项中解释为“考虑”,是动词,且与修饰语“常”语义上不搭配,由此可知该项错误。4. 互文对举法(相似结构推断法)互文法就是根据其对称的原则互相解释。古汉语讲究语言工整,在一些语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