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 原 毁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体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文的端绪,汉代政论文中名篇迭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八大家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对论辩文体中不同的体裁也作了探索。一般说来,“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学法指导 1.本专题均为古代论文中的论辩文,学习时要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2.学习本专题要注意牢固掌握基础文言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3.本专题学习时,要尽量结合注释自己阅读理解,要注意加强诵读。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韩愈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韩愈 3 岁时,父母均去世,因此由兄嫂抚育长大。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达仕之志,20 岁赴长安考进士,第三试未及第。25 岁至 35 岁,先中进士,第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曾赴汴州节度使董晋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 岁至 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求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唐宪宗时为国子博士,后升迁至太子右庶子,但一直未能施展才学。50 岁至 57 岁,先跟随裴度征讨吴元济,后升迁至刑部侍郎。819 年,因力谏“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再次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为“唐宋八大家”中政治上较有作为者。韩愈还是一位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词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杂乱无章”、“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