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重点文化的涵义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4 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 5―6 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