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届】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人民版)-专题十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纲内容课标要求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年)(1)背景:①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政治经济形势严峻。②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并意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余粮低价交售国家。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监督。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特点与实质:①特点:A.适应战时需要,是“一切为了前线”的非常措施;B.具备共产主义某些特征,如余粮收归国有、配给制等。②实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5)评价: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2.新经济政策(1921~20 世纪 20 年代末)(1)背景:①经济危机: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②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日益不满,出现农民暴动和兵变。(2)目的与标志:①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最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标志: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3)主要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由支配。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